发展小班教学的前提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20-12-05 13:03
访问量:
小班教学的概念近几年逐渐步入大众教育的视野,“让老师听到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因材施教”作为小班教学的意义所在,不止越来越多家长的期望,各类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也开始慢慢向这类的教育模式倾斜。比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就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学校班级人数不超45,初中不超过50人,56人以上的大班将基本淘汰。
事实上,小班教学除了班级人数的不同之外,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精细化管理、关注每个学生个性的标准才是这个模式更亮眼的所在。
关于班级规模,虽然国内外很多研究观点不一,但小班教学已经成为客观条件满足后的“大势所趋”。事实上,缩小班级规模通常被认为是改善学生教育体验的重要途径。相关研究表明,班级规模是学生成绩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教师来说,小班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加强师生之间的深入沟通和教学指导,让教师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发展小班教学的两个前提
1、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
有专家认为,小班教学的优越性不仅与研究确定的不同班级规模有关,还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而且这个实验一定要建立在教师积极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个有智慧、教学方法得当、对教材理解透彻的老师,即使是一个大班,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变,课堂上仍然存在“灌输式”学习,缺乏互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
2、班级环境
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是“小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之外,班级的环境氛围也很重要。在教育教学中,课堂讨论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班级人数太少时很难达到生动讨论的要求,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限制,进而讨论的质量也会下降。
班级规模应兼顾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社会发展,考虑学习效率和学生的社会成长。而且,以上因素可能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学生会紧张,因为他们害怕在小班环境下被老师“过度”关注,换一个大班,老师的注意力就会降低,就不会再有紧张和压迫。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